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五秩四载 薪传火继——写在德州学院建校54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5-05-11

阅读:

引言:五秩四载,灼灼风华。德州学院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勤勉守正、求实创新”的校风,“学高身正、诲人不倦”的教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构筑起鲜明的大学文化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积蓄了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德州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学校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立的"1493"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锚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向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傍泰山之巍峨,揽运河之清秀,沐京津之繁华,临黄河之波涛。根植于德州这片沃土的德州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城市相融并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翻开建校54年来的历史画卷,她镌刻着前辈先贤筚路蓝缕、干事创业的拓荒足迹,凝聚着代代德院人薪火相传、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这幅蓬勃发展的画卷上,既有建校初期盐碱洼地的蹒跚起步、因陋就简的创业艰难,也有东校区建设全体职工团结一心、共建美好家园的动人场景;既有全国全省各级各类奖励的荣誉肯定,也有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科学位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建等发展中的磨砺考验。前贤拓荒斩棘、研深覃精,今彦薪传火继、守正创新。一代代德院人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艰苦卓绝的作风,共同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

五秩四载栉风沐雨勇于追梦,见证育人初心

54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历代师生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抢抓战略机遇,实现办学规模由小到大、办学层次由弱趋强的历史跨越。发展历程彰显里程碑意义:1971年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应运而生,于1988-1989年连续获评“全省优秀师范专科学校”“全国优秀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综合性本科院校更名德州学院,于2010年获评“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24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办学层次新跨越,荣获2024年度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如今,德州学院已发展成为涵盖11大学科门类、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省属综合性大学,踏上了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五秩四载,砥砺奋进,矢志梦,勇担育人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德州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54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三全育人”,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着力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优势。先后于2006年11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圆满完成审核评估整改验收;2024年顺利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以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铸魂强师,强化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4人,建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入选山东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及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26个;培育省级教学团队5个、山东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3个。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成果丰硕: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建成山东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个;打造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等11个。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3门;获省一流教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及教学成果奖106项。

近五年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等62项。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获评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8项;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3512项。

打造“就在德院”服务品牌,落实校企“五共同”协同育人机制,秉承“学生全年级、生涯全周期、人员全覆盖、服务全链条”的就业创业育人理念,实施“一专业一竞赛一基地”项目,打造“实体化空间、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服务”的学生服务主阵地,培养了20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得者赵岩、杨帆,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获得者殷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何志城、刘洋、赖明辉等杰出校友群体,涵盖行业领军人才、技术攻坚骨干与社会服务先锋。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成功获批山东省“数智就业”服务区试点建设单位,入选山东省2024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

五秩四载,拓展资源,同心筑梦,推进教育发展

固本强基筑根基,提质增效促发展。目前,学校占地面积约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6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亿元,馆藏图书245.9万册、电子图书131.6万册。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专业设置由建校初期的4个增至68个,在校生规模从195人增长至25000余人。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山东省“十强”产业以及德州市标志性产业链,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点打造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化工与新材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农业食品加工、教育等学科专业集群。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有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2个。

实施校地人才共育工程,遴选50名优秀教师担任德城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副校长,选派15位优秀科研工作者到15家科技型企业挂任“科技副总”,设立了15个服务地方博士工作站,具有3个月及以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经历专任教师1067人。建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特色专业学院1个。2025年,学校牵头组建的德州市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成功入选首批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培育建设单位。

近五年,学校科研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各级纵向科研项目76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9部;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9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其中“石墨烯场效应管及增强拉曼生物传感器研究”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基于偶氮酞菁类基础性有机颜料关键技术”获评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肉牛养殖关键技术与示范”荣获2024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开放合作,融通互鉴。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大国际化办学改革攻坚力度,以创新为引擎,赋能学校发展,推动国际化办学能力与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多元化。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在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入选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山东)—马来西亚青年友好交流行活动,持续打造“留学德院”品牌。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能力提升工程。获批2024年度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高端专家项目,遴选10名教师赴芬兰访学,14名教师获省教育系统公派留学资助。积极引进外籍专家,5人次获“山东省荣誉公民”“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等省级及以上荣誉。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建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山东东盟研究中心、山东省俄罗斯中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等11个国别研究及国际科研平台。举办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讲堂系列活动,召开中国(山东)-印度尼西亚高校国际合作联盟第二次会议、山东东盟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聚力服务周边国家外交。打造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活动。建有山东省在马来西亚首家孔子学院-拉曼大学孔子学院,建有山东省-北伊罗戈省人文教育交流基地、山东省-东盟青年交流基地。连续两年举办中菲青年友好交流行活动,高质量承办“中华文化大乐园”、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等交流项目。学校获评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先进单位。

五秩四载,培根铸魂,文化载梦,厚植教育担当

五秩四载风雨兼程,淬炼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学校以“勤勉守正、求实创新”的校风涵养底蕴,以“学高身正、诲人不倦”的教风铸就师魂,以“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培育新人,以“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塑造品格,构建起鲜明的大学文化体系。

学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校院两级党组织书记、校(院)长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化建设,强化理论武装;依托鲁锦学院、董仲舒书院搭建“产学研用”贯通平台,打造“品质、文化、时尚、传承”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品牌;构建“课程建设+实践育人+传承创新”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的驱动格局;完善“大思政课”协同机制,深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学悟信行”培养有信仰讲信仰的新时代大学生。

创新实践成效显著:思政教育典型经验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50余篇,2项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4项成果荣登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榜单,先后获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获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6个,彰显出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的双重示范作用。

建校54周年,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策马扬鞭的新起点。当前,正是德州学院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成势之际,东校区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新一轮硕士学位点培育工作已显有成效,省市共建德州学院已拔锚起航。面向未来,学校以信念为楫、以实干为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教育强国、德院何为”的时代主题,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根基与思想堡垒,扛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巩固和拓展办学特色,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宣传部 左海静 马晓敏 供稿审核人:冯琨 张明峰)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2021-2022 山东德州学院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