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习强国】非遗牵线 党旗领航:德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的“跨文化党建”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25

阅读:

编者按:

德州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示范引领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标杆院系建设、样板支部培育、“双带头人”工作室创建、“强国行”专项行动开展以及学习身边榜样、党课开讲啦、我和我的支部、主题党日优秀案例评选等实践中,涌现出众多先进集体和个人,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与典型做法。为激发全校党组织活力,开设“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专栏,供各级党组织学习交流,共同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在山东德州武城县的非遗体验现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用毛笔书写春联。他握着饱蘸墨汁的笔,在红纸上一笔一画写下“福”字,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的党员干部则忙着为外籍师生讲解中国年俗的文化寓意。这场由德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与武城县委宣传部机关党支部联合开展的“共赏多彩非遗,共筑党建新篇”活动,已成为校地党建融合、文明互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德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高校党建与国际交流双重职能,探索出一条“党建+文化传播+校地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从校园英语角的“小课堂”到非遗传承基地的“大舞台”,从领事保护知识的“安全网”到中外学生共学的“连心桥”,党支部通过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实践,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和社会服务,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基层党建新模式。

从“会议室”到“社区里”:党建下沉激活校城融合“神经末梢”

“小朋友,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春节’,我们外国人在中国最喜欢过春节!”2023年8月,德州市德城区新湖街道尉署社区的活动室里,来自俄罗斯的外籍教师米拉娃正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社区儿童解释英语绘本中的文化元素。这是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国际文化交流进社区,关心关爱儿童成长”志愿服务的活动,也是党支部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推动党建下沉基层的常态实践。

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与尉署社区党总支座谈时,社区书记提出的困惑至今让支部书记杜亚丽记忆犹新:“我们社区孩子多,但外语教育资源少,你们能不能帮我们搭座‘文化桥’?”这句朴实的需求,让支部委员们深受触动。经过反复研讨,党支部决定发挥国际化资源优势,将党建活动从“会议室”搬到“社区里”,打造“英语角+文化沙龙+留学咨询”的服务矩阵。

“以前觉得党建是‘高大上’的理论学习,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党建要‘接地气’。”支部青年党员唐惠娟说。从“单向服务”到“双向赋能”,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的社区实践不仅激活了校城融合的“神经末梢”,更让党建工作有了温度、有了烟火气。正如德州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印房评价:“他们把党建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用‘小服务’展现了‘大担当’。”

从“课本里”到“非遗中”:文化浸润构建文明互鉴“活教材”

“剪纸不是简单的‘剪图案’,每一刀都藏着中国人的祝福。比如这个‘福’字倒贴,寓意‘福到’,就像你们国家的新年祈福一样。”在2024年“剪出福满新年,纸映中华情韵”指尖艺术沙龙上,外聘教授唐蔚的讲解让留学生们听得入迷。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肖影第一次拿起剪刀,就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剪出了人生第一个“福”字,她兴奋地说:“原来中国文化这么有趣!我要把这个‘福’字贴在宿舍门上,带来好运!”

如何让留学生从“学中文”到“懂中国”?在支部党员胡延峰的带领下,初步探索“文化浸润式”党建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党日活动,打造了“留学生看德州”“中华诗词朗诵会”“非遗体验”等品牌项目。2024年,组织留学生走进德州董子园、武城古贝春酒文化园、临邑邢侗纪念馆等文化地标16次,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剪纸、陶艺、面塑等技艺教学20场,共有来自全校17个国家的留学生参与,累计参与达300余人次。

党支部创新“党建+学术”模式,联合学校图书馆开展系列活动,帮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馆精选双语对照文献专题展示,方便其开展学术研究与阅读;为外籍教师开设数据库专用账号,为留学生开通借阅权限,并组织书籍借阅和数据库使用培训,提供便捷丰富的文化与学术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带领外籍师生参观图书馆功能区域,帮助他们尽快熟悉馆藏资源。活动中,外籍师生对中文文献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文学类书籍表现出浓厚兴趣,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精美装帧和深厚内涵赞叹不已,他们表示,这些著作是了解中国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坦维尔说:“‘和而不同’的思想,让我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能和那么多国家友好相处。”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让党建工作成为文明互鉴的“催化剂”。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支部共建织密安全留学“防护网”

“如果在国外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12308!”2024年6月,德州学院四楼报告厅内,德州市外办三级主任科员张风路正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讲解领事保护知识。这场由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与生命科学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联合举办的讲座,吸引了130余名师生参加,现场发放的《平安留学手册》被同学们争相传阅。

作为山东省较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德州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常年有千余名学生在读。2022年,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与生命科学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涉外安全风险认识不足”“留学规划迷茫”等问题。为此,两个支部共同制定“1+3+N”共建方案:以“平安留学”为核心,建立领事保护、学业指导、文化适应三项机制,开展讲座、演练、结对帮扶等N项活动。

从“示范岗”到“领头雁”:榜样引领凝聚争先创优“向心力”

“我在中国学会了两个词:‘奋斗’和‘奉献’。”2024年德州学院“优秀留学生”表彰大会上,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贾立作为“文化交流模范”发言时,台下响起热烈掌声。三年来,他不仅连续两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还主动担任“留学生看德州”活动志愿者,带领百余名同学走进乡村、企业,用镜头记录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

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始终将“榜样引领”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国际教育学院评选“学习榜样”“志愿服务模范”“文化交流模范”等荣誉称号,建立“党员教师+优秀留学生”传帮带机制。2023-2024学年,支部党员指导的留学生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中斩获三等奖,并荣获“山东省来华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支部党员刘佳看来,党建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业务发展上。近年来,党支部牵头推动学校新增海外友好院校17所,签署友好合作协议34份。获批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与马来西亚、俄罗斯等5个国家的6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项目。山东东盟研究中心为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获批山东省俄罗斯中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学校担任中国(山东)-印度尼西亚高校国际合作联盟中方秘书处,先后建成山东省-北伊罗戈省人文教育交流基地、山东省-东盟青年交流基地、泰国语言文化交流中心。高质量建设“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高质量承办国侨办“网上外派教师试点”等项目。获批举办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孔子学院,成为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接收院校。招收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历生和语言生300余人,取得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支部党员充分发挥专业和业务优势,深入开展东盟、俄罗斯、中亚等领域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性研究,获批文化和旅游部等各级各类课题,积极撰写高质量智库报告,为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相关智库报告被山东省委政协、省委外办等多个部门采纳。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的影响力,也为国家和地方在制定与俄罗斯、中亚及东盟地区的合作政策,以及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充分体现了高校智库“咨政启民、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获评“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单位”,“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青年团队”凭借其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山东省对外开放战略中的突出表现,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年联合会通报表扬。

从尉署社区儿童手中的英语绘本,到武城非遗基地里的剪纸剪刀;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平安留学”手册,到留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德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践,回答了基层党建“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如何融入中心工作”“如何贴近群众需求”的时代命题。基层党建的活力,源于对时代需求的精准回应。德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职能、找准定位,小小的支部也能书写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文明互鉴的“大文章”。这不仅是高校基层党建的创新样本,更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的生动写照。

(组织部 国际交流合作处)

【学习强国】非遗牵线,党旗领航:德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的“跨文化党建”实践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2021-2022 山东德州学院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